点击注册
点击注册
.
.
 
你的位置:澳门旅游攻略 > 澳门资讯 >

P2P龙头陆金所停止网贷用户咋办想取钱要等3年“薅羊毛”别想会被严厉打击

P2P龙头陆金所停止网贷用户咋办想取钱要等3年“薅羊毛”别想会被严厉打击

对于P2P这个行业来讲,夏天是个黑色的季节。


去年入夏,P2P迎来了突如其来的爆雷期,短短时间,几百家平台相继崩塌,其中不乏在业内有一定口碑和分量的公司,整个行业陷入恐慌。彼时,“头部平台恐怕也不能幸免”的担心就已经出现,但随后转瞬即逝,雷潮平复。


不少人称之为“黎明前的黑暗”,却没想到,P2P行业预期的光明可能永远不会出现。


早在去年就有接近监管层的人士透露,2019年的情况可能会糟,但不少人理解为,只是通过备案制成功进入白名单的平台会更少,按照当时的估计,最终留下的平台在50家到几百家不等。


一再推迟的P2P试点备案并没有如期而至,不少人从近期召开的网贷会议中读出了异样的信号,以“监管试点”的说法取代“备案试点”,或许意味着备案制遥遥无期。即便如此,也不乏一些平台主动发声,“监管并没有放弃网贷”。


但是当7月11日,凭借P2P业务赴美上市的宜人贷正式宣布已成功完成与宜信部分业务的重组,变身“宜人金科”,凸显其金融科技属性;七天后,媒体曝出“陆金所将着手退出网贷业务”,而陆金所的回应是“网贷业务正常运营,存量产品与客户权益不受影响”时,“P2P已死”的声音,再次出现。



P2P备案无期,监管要求:降机构数量、降行业规模、降涉及人数


从2007年拍拍贷上线开始,P2P正式在中国登上历史舞台。虽然从那时起批量死亡就是整个行业的常态,却始终不乏寻求合规的努力。


这种“努力”的集中体现,始于被称为监管元年的2016年8月,网贷监管的纲领性文件《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出台。文件中认定了网贷的中介属性,确定了实行负面清单制,要求银行托管资金,以及对个人、机构分别予以20万、100万元网络借贷限额等细则。


此后,大量平台开始调整业务,适应监管规则,更多违规操作或达不到监管要求的平台,倒在集中整治的路上。


2017年12月,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的《关于做好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整改验收工作的通知》,也就是业内所称的“57号文”拉开了网贷备案的大幕,即便程序繁杂、困难重重、费用高昂,却反而更加坚定了P2P走向合规的决心。走向阳光的“最后一公里”,是业内对备案的一致预期。


一家排名前二十的平台相关负责人曾透露,规模比较大、成立时间比较长的头部平台一方面在配合监管部门,走向合规化道路,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跟监管部门沟通,探讨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们都希望这个行业能很好地走下去。”2018年夏天,P2P行业集中爆雷后,该负责人坦言,确实有过短暂的担心,但是很快这种顾虑就消失了,他的信心来源于,“如果我们都出现问题走不下去,恐怕整个行业都消失了。”


“最保守的估计是最后通过备案制的只有50家左右的平台,乐观一点的猜测是700-800家。”他甚至还设想了行业的未来,“备案之后,P2P又是一片新的天地。”


那时的他一定没有想到,一年后,行业的走向并没有按照他的预想走下去,绝大多数力克万难争取备案的平台都应该很难料到这样的结局。


即便是今年1月流出的《关于做好网贷机构分类处置和风险防范工作的意见》(“175号文”)中,并没有出现备案的字眼,取而代之的是,“将坚持以机构退出为主要工作方向,除部分严格合规的在营机构外,其余机构能退尽退,应关尽关”,同时指出,“应积极引导部分机构转型为网络小贷公司、助贷机构或为持牌资产管理机构导流等”,也未打消部分头部平台的信心。


当时业内对备案平台的估计再次收缩,可能“不足50家”。


最近一次网贷会议的最新表述是:2019年第三季度严格落实降机构数量、降行业规模、降涉及人数的“三降”要求,加大良性退出力度;第四季度,按照“成熟一家、纳入一家”的原则,将整改基本合格机构纳入监管试点。


由“备案试点”到“监管试点”的转变,让备案变得更为渺茫。



“就像参加一场比赛,大家都在不断地训练,积极备战,可突然发现,‘比赛’的日期一再推迟,到最后连‘比赛’的消息都没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平台人士无奈地说,“不少平台才刚刚完成增资,这背后全是求生欲。”


7月10日,米金社CEO韦鹏良的一封内部信传出,“7月8日,我和大股东又去一趟金融办,我们得到了明确不可能备案的消息,应该说几乎所有杭州平台都不存在备案一说了,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不清退,则犯罪’的官方意思”。


P2P圈内的氛围随即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能再幻想了”“备案彻底凉了”,社交媒体留下了一片叹息。


陆金所退出网贷。幸存P2P平台路向何方?转型?退出?等待?


“目前各地方监管部门都在针对一些小平台实施清退,特别是存量规模小于1亿元的,基本上不给备案或者试点希望。”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诗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


如果说,小平台被清退是意料之中,陆金所退出的消息,对外界则完全是重磅一击。



7月18日,媒体报道称,由金融巨头平安保险支持的中国最大的在线财富管理平台之一陆金所将着手退出网贷业务,该报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他们并不知晓陆金所何时将关闭P2P业务,但该公司已经开始申请消费金融的牌照。“放弃P2P业务和关注消费者金融可以使陆金所再次进入股市上市的道路变得顺畅。”


相关统计显示,截至6月30日,陆金服(陆金所旗下的P2P平台)出借人数为65万人,借款人数为147万人。其待偿的借款余额为984亿元,借款余额笔数156万笔,利息余额91.14亿元,逾期金额21.12亿元,逾期笔数5.6万笔。


称其为P2P的龙头平台,并不夸张。


根据网贷之家发布的《2019年6月P2P网贷评级TOP60排行榜》,陆金服、拍拍贷、宜人贷、人人贷、小赢网金、玖富普惠、微贷网、麻袋财富、积木盒子、桔子理财,分列发展指数排名前十。


一个多月前,媒体还分析,决定陆金所上市时间表的重要原因之一,即P2P备案何时完成。而陆金所也对媒体表示:“正在积极(P2P)备案,并已按监管要求做好备案前准备工作。”


这一次,在被曝退出后,陆金所的回应发生了变化。“陆金服P2P业务正积极响应和配合监管‘三降’要求。网贷业务正常运营,存量产品与客户权益不受影响。”而对于“是否正在着手准备申请消费金融牌照”,陆金所“不予置评”。


有媒体随后登录陆金所APP,发现网贷一栏中仅有两个产品,而这两个产品均已售罄。


“存量”“不予置评”的回应,似乎让所有人心知肚明。


早在此前的6月,在美国上市的信而富就宣布,由于近期的监管变动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市场的不确定性,正在停止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活动,向新的助贷业务模式转型。


这一模式,也就是监管“指明”的方向之一,是在持牌金融机构放贷的过程中提供支持和帮助,为传统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导流、风险审核与消费贷款定价、贷后管理等部分或全部环节。


助贷模式是不少优质平台的选择,“因为我们前期对接的机构比较多,风控也做的很好,所以发展助贷业务是没问题的。我们传统的网贷业务也在继续进行,按照监管要求调整。”一位平台负责人今年年初把这样的做法称为“两条腿走路”。


而传言中的陆金所走的是另一条路——消费金融。


此前监管部门曾公开表示,放宽中资和外资金融机构投资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方面的准入政策,随后一批巨头涌入消费金融领域,“阿里系”“信托系”“烟草系”“百度系”相继获得消费金融牌照。


“但无论是转型助贷还是消费金融公司,背后都会面临另一套标准和要求,是新的市场和玩法,哪有那么容易。”一位在P2P平台工作多年、刚刚离职的业内人士摇摇头说,两三年前还被外界艳羡的高薪,现在只有少数能够“上岸”到大平台的幸运儿能保持。


用户的钱怎么办?监管部门严厉打击借款人恶意逃废债,但你存在平台的钱可能至少要3年才能取出来


陆金所的消息之所以引起一片哗然,是因为正如业内所评价的,这或许并非P2P备案问题那么简单,而是P2P未来将逐渐退出市场的标志性信号。


“P2P”已死的断言,一次次响起又一次次被公开驳斥,“备案也许会迟到,但一定不会缺席”的信念,在今年年初还有大批的追随者,但是这次,整个市场蔓延着悲观。


根据统计,截至今年5月末,继续开展出借业务的运营机构数量已降至707家,比2018年初下降57%;借贷余额比2018年初下降27%,出借人次比2018年初下降75%;行业借贷规模、出借人次已连续11个月下降。


“就全国各地的清退动态而言,P2P网贷行业规模仍在持续缩减。”网贷之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包括深圳、云南、上海、辽宁、四川、山东(济南)、湖南在内的7省市对外公示了网贷机构清退名单,网贷机构数量多达405家。其中包含了取缔类、失联类(僵尸类)、自愿退出类,深圳、上海两地清退数量占比过半。


一位网贷平台负责人对媒体坦言,平台在主动清退过程中,资产处置、兑付方案的设置与执行等要以实现出借人权益的最大化为前提。但这一过程中,往往面临很多难点,借款人逃废债就是其一。


这种情况在去年夏天大批平台倒掉后就已经集中出现,社交媒体流传着“只要平台出现问题,借的钱就不用还了”的言论。有报道称,部分借款人借机恶意逃废债,逾期不还款,等待P2P平台资金链断裂倒闭,从而逃脱还款义务。



2018年8月8日,互金整治办印发了《关于报送P2P平台借款人逃废债信息的通知》,通知的主要内容是:严厉打击借款人恶意逃废债行为,请各地尽快上报借本次风险事件恶意逃废债的借款人名单。下一步,全国整治办将协调征信管理部门将上述逃废债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和“信用中国”数据库,对相关逃废债行为人形成制约。


“纳入个人征信系统后,不仅仅是影响其本人买房贷款的问题,还有可能面临无法购买高铁、动车火车票,甚至子女入学、申请贷款、信用卡都会受到影响。”业内人士在不同场合强调。


与跑路、制造骗局等平台不同,选择主动清退的平台的出借人,权益如何保障?是否能拿回自己的资金?


媒体分析称,良性清退时存在逾期是大多数平台面临的普遍情况,而由于底层融资项目不同,平台承诺的兑付周期不等,6个月到2年的周期均属正常,有的则需要3年甚至更长。


这其中的诸多变数,当然不在少数。


虽然各地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细则和措施,但对于出借人来讲,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能退点是点吧,平台都没了,谁会管后期的事,就当花钱买了教训,好在教训才两万。”一位投资人笑称,看到这几年,尤其是去年开始相继出现的P2P维权人,还有媒体上曝出的投资爆雷P2P倾家荡产的惨剧,他认为自己还算幸运。


一位业内人士坦言,这些屡屡曝出的恶性事件,也许是监管部门在考虑P2P未来方向时有诸多顾虑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那些爆雷平台的投资者,P2P是不愿回首的,甚至是他们的惨痛回忆,也许他们早就在诅咒中盼望这个行业消失;也确实有投机者,从这个尚未成熟的市场收割暴利,然后离去,他们和他们的平台被永久地定义为“劣币”。


但是12岁的中国P2P行业,在很多圈内人心里,具有时代性的意义,如果消失,会留下断腕式的惋惜。